据说,古代印度医生最初是用件部全层皮肤游离移植来进行鼻再造,后来大概因为再造出的奏子形态差,或者因为带脂肪的皮肤移植不容易成活,才逐渐改用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转移来再造鼻子,这就是驰名的古印度法造鼻术。这种方法就是后来的皮瓣法。当然,皮瓣并不是印度人首创,据说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,埃及人就使用皮瓣治疗外伤了。
皮肤移植与战争有关。皮瓣真正得到发展,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当时用皮瓣移植搜盖大创面的手术.几乎是家常便饭。这期间还有皮瓣设计的专著出版。
什么是皮瓣?从现代观点来说,就是: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.能从身体的某部位向他部位转移,转移过程中有一个或两个蒂部相接连,也可暂时不连接,移植后再进行血管吻合连接。皮瓣的血运与营养在早期完全依赖该蒂供应,所以又叫皮肤带蒂移植。当皮瓣在移植处愈合三星期左右,逐渐建立新的血液循环系统后,一般就可将蒂切断,有的皮瓣不断蒂,永远留着。它不同于皮肤游离移植,后者的皮片生长起初靠创面的血浆供给营养,以后才靠与创面建立的血管联系等来营养。
以前,皮瓣是根据首先使用的国家来命名的,如印度皮瓣(额部皮瓣)、意大利皮瓣(腕皮瓣)、法国皮瓣(单蒂伸展皮瓣)等。目前,临床上皮瓣的分类方法和名称很多,一般可分为三大类:扁本皮瓣、管状皮瓣和游离皮铸。
扁平皮瓣又叫单纯皮瓣,以扁平形式做转移,可以在缺损部位的局部、邻近或较远部位进行设计,然后移植到缺损部位。它通常只有一个蒂部,有时因皮瓣过长,亦可设计两个蒂部。在整形外科上,这种皮瓣使用较广。
管状皮瓣也叫皮管,把一块双蒂矩形皮瓣的创面向内卷拢,缝合后形成管状闭合式皮瓣。然后通过直接转移或手臂携带转移等方式来移植到所需部位。它在移植过程中无创面暴礴,感染机会少,在转移过程中可修除大盆脂肪,因此对面部修补也很合适。
游离皮瓣、皮管移植虽有许多优点,但移植过程时间长,手术次数多,并有难以承受的姿势固定等缺点。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,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,人们将皮瓣游离移植于需要部位,然后再与该部位的血管吻合,这就克服了皮管移植的上述缺点,因此应用广泛。